技术创新

TECHNOLOGICAL INNOVATION

陈温福

中国工程院院士,沈阳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、水稻研究所所长,全国模范教师,全国劳动模范,全国首届农业优秀科技工作者,第十一、十二、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,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发起人,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副组长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是中国生物炭最早的研究者、科研学科发起者和产业推动者,率先提出了“秸秆炭化还田改土”的新理念以及用生物炭生产“炭基肥”的概念,对生物炭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,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,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,发表论文200余篇。

孟军

沈阳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,农业农村部第九届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,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对接专家组成员,辽宁省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,曾获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、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、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提名奖、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;入选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支持计划(A类)、辽宁省“百千万人才工程”千层次、“兴辽英才计划”创新人才、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、国家级“科技创新人才”等人才支持计划。从事生物炭暨秸秆炭化还田理论与技术研究。

王海龙

佛山科技学院教授、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、博士生导师,海外高层次人才,国际生物质炭联盟(IBI)理事,国家生物炭科技创新联盟理事,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,广东省生物炭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,担任期刊BIOCHAR(中科院一区)和Carbon Research执行主编,同时入选环境与生态、农业科学两个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。主要从事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、炭基环境材料研究,作为生物炭研究领域国际知名专家,应邀在国际会议发表主旨演讲20余次,先后5次担任大型国际会议组委会主席或联合主席,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、广东省高等院校外国专家国际合作奖等。

吕卫光

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、研究员,上海市领军人才,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,兼任农业部上海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常务副站长,上海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,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,中国土壤学会理事,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,国家循环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,上海市土壤与肥料学会理事长。主要从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、土壤障碍机理与改良、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,主持和承担了国家及省市级重大项目30余项,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,发表论文80余篇。

周胜

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研究员、课题组组长,上海市“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”特聘专家,气候变化与绿色生产研究室主任,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、上海市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、国际水协会(IWA)会员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委员、日本水环境学会海外会员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评审专家、《浙江农业学报》编委、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、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兼职教授等。研究领域为低碳循环农业和环境生态工程,发表论文100余篇,获国际水协会(IWA)第14届ICWS国际学术会议优秀奖、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“Top10解决方案奖” 、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等。

沈国清

上海交通大学生态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长、博士生导师、首席研究员,上海市科委首批碳达峰碳中和专项项目负责人,教育部科技小院首席专家,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农用化学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上海市微量元素学会理事,上海市污染地块土壤和地下水调查评估、治理修复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。长期从事废弃生物质低碳高值化利用教学科研工作,先后承担科研项目60多项,发表论文100多篇,获得发明专利16项,以第1完成人完成的“农林废弃物炭化及其资源化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”成果获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邵建华

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,全国新型肥料研发协作联盟理事长,全国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,中国化工学会化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、专家组组长,“化肥与健康”杂志编辑部编委,《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》副主编,《中国主要农作物营养套餐施肥技术》副主编,长期从事农副工业废弃资源在肥料中的应用、新型功能肥料开发、套餐施肥技术研究,先后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新型肥料开发专题讲座20余场,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000多名,帮助肥料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50多项,承担国各级科研课题8项,申请国家专利20多项,发表论文100多篇。